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厦门行·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515号,在风光秀丽的五老峰山下,面临浩瀚无垠的大海,前有发财水后有山峰为靠,与厦大为邻。




南普陀寺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开始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在普照寺增建大悲殿,供奉观音菩萨,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又在浙江普陀山的南部,既改称为“南普陀寺”。




走过三门的高大石牌坊,来到天王殿前的广场,可以看到放生池和莲花池。


天王殿前有一处净水池,供信众净手洗面,以清洁掉一路的风尘,之后燃上一只清香,受持佛法,去除杂念,静心凝神的参拜各位佛菩萨。


天王殿是重檐歇山顶,绿色的琉璃瓦,很是抢眼,最下面屋檐下悬挂着“普陀寺”匾额。
殿内居中供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金身法相,慈眉善目,是布袋和尚的造像。


两侧供奉有不怒自威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天王殿后面是护法殿,上悬一块红底金字的牌匾“千佛应身”。

护法殿的左右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都是二层楼阁式的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此外,钟楼下面是地藏殿,鼓楼下面是伽蓝殿。

护法殿的对面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门楣上悬挂的匾额是“妙相庄严”。

殿内居中供奉金光闪闪的三世佛法相——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两边竖立着阿难和迦叶两尊者。

殿内有两尊塑像很特别,一尊像王爷,一尊像官员,这是一般大雄宝殿内很难见到的塑像,据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应身小王身和宰官身。

闽地寺院在中轴线两旁多有回廊,显得建筑紧凑,和殿宇融为一体。大雄宝殿两侧的回廊内供奉着十八罗汉的金身法相,每尊佛像栩栩如生,神态慈祥,让人不禁驻足逐一参拜。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三圣殿,内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中轴线上的第三座殿宇就是大悲殿,位于高高的石砌台基上,殿堂成八角形,三重飞檐,四周有回廊,整个殿宇八面玲珑,美轮美奂。这就是施琅建的大悲殿,也是南普陀寺名字由来的原因之一。



殿内供奉有四尊观世音菩萨圣像,正门是双臂观音,其余三门为四十八臂观音,掌中雕有一眼,手持各种法器。




拜过大悲殿,就来到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殿宇,二层楼阁建筑,重檐歇山顶,殿宇气派庄严,一楼为法堂,二楼为藏经阁。


此外寺院还有众多的石刻,寺后崖壁上金色的“佛”字,有一丈四尺高,为清代振慧和尚所书,众多的文人雅士,王侯将相在此留下文笔,诉说着南普陀辉煌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