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正确处理“三对关系” 用活“千万工程”经验 周安忠 孟 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多年发展演进,“千万工程”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教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4年2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对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出具体要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千万工程”从浙江走向全国,从最初引领乡村整洁有序开端,历经深化提升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再到迭代升级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已经成为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重要抓手。

一、正确处理“城市扩张”与“乡村发展”的关系

城市扩张与乡村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包含潜在的不利因素。从积极方面来看,城市扩张为乡村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城市扩张带来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经济融合和要素流动。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为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市场空间,使得乡村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城市扩张带来的资源和机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向乡村流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城市的科技和创新资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推动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城市扩张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文化观念,促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推动乡村治理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然而,城市扩张对乡村发展也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应对。城市扩张往往伴随着对乡村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扰动。比如,如果城镇化、工业化挤占耕地,“摊大饼”式发展,将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同时,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等,不仅会破坏乡村生态平衡、浪费自然资源,而且也会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城市扩张导致农村空心化加剧,对农村经济、公共服务、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等带来一系列挑战,不仅严重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良性发展,也对城市建设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城市就业机会增加和生活条件改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乡村劳动力短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

城市扩张与乡村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关系的协调对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不能盲目照搬城市模式,要保持乡村特色,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独特性。同时,要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基础。此外,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降低乡村发展成本,提高乡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近年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精心组织推动、系统谋划实施,有效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产业蝶变升级、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二、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山”理念是蕴含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有力推动自然生态化的初始转化、生态经济化的再次转化、经济绿色化的升级转化,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科学指导。近年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以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完善,综合承载力和品质实现大幅提升。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它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源,还为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安吉余村,通过保护绿水青山,成功转型为生态旅游村,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让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绿水青山”成功转化为“金山银山”。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能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的保障和动力。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使乡村有能力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些乡村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获得经济收益后,将部分资金用于植树造林、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等环保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乡村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另一方面,要以经济发展反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乡村生态治理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正确处理“物质满足”与“内心丰盈”的关系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物质满足”与“内心丰盈”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驱动着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物质满足”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关乎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然而,乡村振兴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同样不可或缺,要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让农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内心丰盈”,充分感受思想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在乡村既能“安放乡愁”,也能“成就梦想”。2024年6月,德令哈市河东街道红光村“千万工程”展示培训中心投入使用,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实践“千万工程”经验提供了一个综合性服务场所。

“物质满足”是“内心丰盈”的要件和支撑。在乡村社会,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满足其更好生活需求的前提。只有当农民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他们才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去思考如何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随着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电力稳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群众拥有了相对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从而有余力去参与文化活动、提升自身素养。

“内心丰盈”是对“物质满足”的升华和引领。当农民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实和丰富,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将对乡村未来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内心丰盈”的农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会主动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激发农民的创新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此外,“内心丰盈”还能增强农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长远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物质满足”与“内心丰盈”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物质的丰富让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根基;内心的充盈则为乡村注入灵魂,让乡村更具魅力和活力。我们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在追求物质富裕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同时,要让乡村文化既不失本真又接轨时代,以乡风文明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

“千万工程”从浙江走向全国,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引。青海要立足省情实际,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通过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塑形”;又要通过文化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善治、乡风文明和人的现代化,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铸魂”;更要通过组织振兴瞄准“三农”工作的重点对象,以更为有力的工作举措“赋能”,有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作者单位分别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海日报》(2025年08月25日 第7版:理论)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