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走基层·聚焦“五一”假期|“村支书主播”蒜田带货忙

5月4日,邯郸市经开区后张庄村党支部书记袁聚强(左)在蒜田中向粉丝推介刚刚采摘的蒜薹。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摄

“优质蒜薹外形匀称、韧性强,缠绕手臂几圈都不易折断,而且口感辣中带甜……”5月4日10时许,邯郸市经开区西弓庄村的蒜田里,头戴草帽的80后青年袁聚强,正对着手机屏幕向粉丝推介刚刚采摘的蒜薹。

袁聚强是南沿村镇后张庄村党支部书记,今年4月起,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村支书主播”。他带领直播团队打造“云端‘蒜’集”助农品牌,短短10天,帮助本村及周边村销售鲜蒜薹400多单,销售额3万余元。

“这片区域的土质偏黏,呈褐色团粒结构,非常适合大蒜耐寒、喜潮湿的生长特点。”弯腰从田里抓起一把泥土,袁聚强对着镜头捻了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好物。滏阳河流经南沿村镇,这里的地保水保肥,种植大蒜已有500多年历史。”

自4月26日起,南沿村镇的蒜薹进入采摘期。为让蒜薹卖上好价,直播团队一天直播三四场,后张庄、宋庄、西弓庄等村的蒜农都从中获益。“村支书带头搞直播,每斤售价比地头高3毛钱左右,一亩地多挣300多元。”直播团队成员、申刘庄村大蒜种植户罗雪算了一笔账。

直播间隙,袁聚强的手机提示音不时响起。“石家庄客户刚下单4000斤。再找几个人抓紧采摘,今天务必发走。”他提高嗓门朝田里一位年轻人喊道。

“南沿村镇有30多个村,几乎村村种蒜薹,目前种植总面积1.3万亩。”南沿村镇党委书记孔程程说,蒜薹采摘期只有十几天,集中上市带来销售压力,过去主要靠批发商线下收购,价格波动大,有时还会滞销。

拓宽农特产品销路,今年3月,邯郸市多部门联合出台“一品一播”行动方案,通过“电商培训+流量扶持+物流保障”组合拳,推动特色农产品触网生金。

4月初,袁聚强报名参加了经开区首期“新农人”免费电商培训,从镜头表现到后台运营,培训讲师手把手教学让袁聚强收获满满。“第一次直播时手抖个不停,说话也打磕巴,但经过几天锻炼,面对镜头咱也能侃侃而谈了。”袁聚强特意把直播间搬到了田间地头,带观众“云观”蒜薹采摘,增强了对粉丝的吸引力。

为强化品质管控,后张庄村联合当地农业企业,建立标准化品控体系,承诺“坏果包赔”。他们还与京东、顺丰等快递企业达成协议,蒜薹销售高峰期“24小时极速发货”,省内蒜薹订单实现次日达,物流成本降低30%左右。

触网直播,不仅打开了蒜薹销售新市场,也拓宽了袁聚强的发展视野:“发挥距邯郸市主城区较近的区位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