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9:13:00
央视网消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进入“天津时刻”。一同聆听开放包容的天津故事,共赴上合之约。
渤海之滨,海河之畔,天津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枢纽。独特的地理格局,孕育着天津的“开放包容基因”。
感受天津的开放,当然要从天津港说起。天津港之大,在码头停靠的这艘超级巨无霸货轮,它比全球最大的航母还要长60多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坐拥20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天津港能够满足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作业。
空无一人的“智慧零碳”码头,自动化岸桥将集装箱从巨轮上卸下,蓝色智能拖车自主决策行驶。持续推动全流程自动化升级,天津港不断刷新着开放的“速度”与“广度”。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引航智控中心可以直观实时地感受天津港的忙碌。昼夜不停的天津港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前十强。
在这里,智利车厘子、南美白虾新鲜到港,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装船启程。作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关键节点,天津港的繁忙背后,是中国与世界不断拉近的距离。
从天津港出发的中欧班列最快20天就可以抵达欧洲。天津港还开通了直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海铁联运中亚班列,进一步联通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间的国际物流通道。
2025年前7个月,天津与上合组织其他相关国家进出口达533.7亿元,同比增长5.2%,占天津市进出口总值的11.3%。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已成为天津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
10年前,中国北方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天津挂牌成立,一项项制度创新为天津的开放注入活力。
在这个“一站式”出海服务基地,整合政府、协会、机构多方资源,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能够获得100多项全链条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更高效、安全地拓展国际市场。
经过10年发展,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推出686项制度创新举措,其中,49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从“试验田”到开放“新引擎”,天津自贸区成为开放创新的“六边形战士”。不断扩大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开放带来的不只有发展的机遇,还有五湖四海的文化。
漫步在海河之上的北安桥,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了一种“混搭”的浪漫。桥上有四尊手持中国传统乐器的少女雕像,桥栏上则刻着欧式的花纹,桥头上还有西洋风格的立柱。正如当地人所说,北安桥就像是天津的一个缩影,既有传统文化的根,又有兼容并蓄的胸怀。
当包容成为日常,城市便有了温暖的底色。
意大利风情区的咖啡香与煎饼馃子的烟火气撞个满怀。和平纳凉晚会上,俄罗斯的《玛丽诺之歌》与天津相声同台。精彩纷呈的国际文化活动,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天津还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友城交往的城市。目前,已与上合组织国家建立20对友好城市关系,覆盖11个国家。
拥抱上合,开放的天津结出更多合作的硕果。2016年,天津创设鲁班工坊,将中国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与世界共享。截至目前,天津已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建设了10个工坊。从数控机床的应用维修到光伏发电技术,再到物流管理,鲁班工坊的职业教育,有效缓解了相关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为当地青年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
从天津出发,来自中国的先进技术也正惠及“上合大家庭”。由天津企业研发的智能滴灌系统,助力哈萨克斯坦缺水地区精准优化灌溉,节水率可达到百分之50以上。为巴基斯坦农田定制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灌溉与施肥,为农田装上“智慧的眼睛”,有效增产增收。
人来人往的天津站,为迎接新世纪到来而建造的世纪钟上,汉字书写的天津二字,与希腊星座图案、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相得益彰。在这座时间机器里,转动着一座中国城市与世界同行的渴望。
时光流转,开放的天津从未停下脚步。上合组织峰会前夕,一系列配套活动在天津顺利举行,释放合作强音。天津,这座开放自信的城市已准备就绪,向世界发出邀请,共赴上合之约,共享开放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