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李霞:表扬之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聊城临清市永青实验学校教师 李霞

小杨是我们班上一个冷硬的男孩儿。他胖墩墩的,黝黑的脸庞看不出表情的变化。每次我想帮他整理衣服领子时,他都试图躲开;每次走廊上相遇时,他都旁若无人似地走开;每次想要纠正他做操的动作时,他都扑闪着一双大眼睛,无辜地看着我。就是这样一个不会表达的男孩儿,其实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样,上课前几分钟来到教室,准备课件,组织学生坐好,等着上课的铃声。开始上课了,师生互相问好的时候,有一个奇怪地拖着很长的后音的声音响起,显然,他是要引起我的注意。此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小杨同学,我也在第一时间看向了他。我已经怒不可遏地喊出了他的名字,一边喊一边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当我喊完他的名字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正面管教》里的错误行为信息表出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错误目的表中有这样一项,孩子为了寻求过度关注,而采取了一种故意打扰人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先让大家安静下来,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此时怎么办?如果我现在严厉地批评他,可能会导致他这一整节无法正常上课,不仅他而且还会影响班上的其他的孩子们。此时此刻我想到了表扬的力量,那么表扬他什么呢?记得课前,我准备课件的时候,他把窗户的窗帘拉上了。我便借此表扬他为同学们着想,他的这种品质应该得到大家的称赞,但是在课堂上搞怪,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所以还是需要纠正。以表扬为开头的教育,显然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小杨同学听着我的话,慢慢地低下了头,又抬起了头,眼神里满是喜悦和神采,整节课他都表现得很积极。

在以后的时间里,小杨同学对我没有了太大的抵触,开始热络起来。一次急中生智的表扬,就这样打破了师生间的壁垒,让师生间的感情丰富了起来。师生间的感情就是在一次次理解和包容中积攒起来的,这将成为教育教学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一课,小杨同学又故技重施,可能他课下又做了某件好事,但我不知道呀,我也没有第二个窗帘儿让他拉,只能用眼神告诉他,不要违反课堂纪律,要和大家一样才最精神。但是这终究是个问题,这让我感受到,他或者又不确定老师是不是真的喜欢他,或者他并没有从内心真正地佩服我、喜欢我,从而听我的话。

于永正老师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中写到:“尊重,是民主对话的基础;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激励的五项原则有针对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让我找到了真正转变小杨同学的方法。

“重复性原则”指的是表扬一次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还处于不确定的时期,偶然事件只是创造了机会,对教育成果的维护,还需要及时地、重复性的进行加固,就像朋友关系一样,师生关系也需要时常保鲜。

想明白了这些事,我决定以爱为基调,和小杨同学平等对话。下课后我找到了小杨同学掰手腕儿,他胖墩墩的,看上去很壮,和他掰手腕儿输的肯定是我。输了以后,我借机表扬他力气大;课堂上,我表扬他坐得端正、学得认真;回答问题时,我表扬他声音响亮;课间,我表扬他走路靠右走,不乱跑,衣服穿得整洁……在一次次的表扬中,我们成了“哥们儿”,有时候,课间他竟然会主动找我掰手腕。其他小朋友见状也有和我掰手腕儿的,但只有小扬能够赢我,这件事儿让他越来越有了自信。

其实,反复强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不管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布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还是美国心理学家斯基纳的操作条件反射,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概念“强化”,它的作用就是产生条件反射,因此恰当的运用强化手段,再借用“激励”教育策略,就可以强化学生身上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换言之,如果我能每天对小杨同学表现出来的向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和激励,就会对他的好习惯起到一个强化的作用,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从小杨的教育案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对学生的任何一种表扬也好,批评也罢,都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管建刚老师说:“表扬,幸福的不只是学生,也幸福我们自己。”也许每一次表扬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会像蝴蝶效应一般产生极大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编写了小学生行为规范三字歌,每次上课前都会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学生认真学习了三字歌的每一项内容,明确了课堂要求,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使学生的课堂行为有据可依,每个孩子都争相做一个守纪律、懂文明的好孩子。小杨同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对我完全没有了戒备心理,开始友善地和我相处。走廊上相遇总会甜甜地打一声招呼,衣服穿戴得不整洁,自己也学会了整理,课堂行为不规范,也能够诚心接受我的批评,并且努力改正。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这是一件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学生,用爱去体谅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百倍的回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