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访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守好母亲河生命线 确保已复苏河湖不再反弹|部委司局长访谈

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曾经孕育了著名红山文明的西辽河,在断流27年后,于今年春天实现全线过流。一泓河水从内蒙古高原蜿蜒向东,与东辽河交汇形成辽河,沿岸居民一同见证了这条母亲河的复苏。

西辽河是“母亲河复苏行动”确定的88条河(湖)中的一条。封面新闻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全国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的88条河(湖)中,74条河流实现全线贯通,5条河流增加有水河长和时长,9个湖泊生态水位得到有效保障。

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拍摄的西辽河。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5年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如何守护好母亲河这个重要的“绿水”,封面新闻专访了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解读“母亲河复苏行动”背后的行动密码。

时间退回到2022年,这一年,水利部出台《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年-2025年)》,明确从各地的母亲河做起,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让河流流动起来,把湖泊恢复起来。

“母亲河滋养流域水土、哺育一方儿女、孕育民族文化、承载浓浓乡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于琪洋对记者表示,守护好母亲河生命线,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多重作用下,一些河道干涸、湖泊萎缩,水生态问题显现,水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为此,水利部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突出问题,持续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破解河湖生态治理难题。

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以来,断流100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水流贯通,断流26年之久的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水流贯通、连续两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特别是今年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贯通,成为河湖复苏又一重要标志性成果”。于琪洋指出,越来越多的河流水量多了、水质好了、风光美了,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绘就一幅幅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绿色画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资料图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方用水相对紧张。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之间的关系,是水利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于琪洋表示,水利部门在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中,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加快明晰母亲河初始水权,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严格取用水管控,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以有限的水资源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母亲河“复苏”之后,还会不会出现反弹,对于这一顾虑,于琪洋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为保障已复苏河湖不再出现断流、萎缩等反弹现象,在上述工作中,水利部高度重视母亲河复苏的长效机制建设,针对每一条河都要求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制定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修复方案,确保母亲河能够有水、有流并可持续。

2025年是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最后一年。于琪洋表示,水利部将督促指导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逐河(湖)做好复苏行动方案实施,加强初始水权分配和生态流量管理,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完成88条母亲河(湖)复苏目标任务。

对下一步工作,于琪洋告诉记者,水利部将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元,组织开展河湖状况排查检视,研究提出母亲河(湖)名录,研究谋划未来三年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制定“一河(湖)一策”保护治理方案,在更大范围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

(以下为采访实录)

封面新闻:2022年水利部出台《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年-2025年)》,行动方案实施成效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于琪洋:母亲河滋养流域水土、哺育一方儿女、孕育民族文化、承载浓浓乡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守护好母亲河生命线,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2022年以来,在全面排查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的基础上,分析河湖生态环境修复的紧迫性和可行性,选取88条(个)河湖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

截至2024年底,全国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的88条河(湖)中,74条河流实现全线贯通,5条河流增加有水河长和时长,9个湖泊生态水位有效保障。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黑河尾闾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断流100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水流贯通,断流26年之久的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水流贯通、连续2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状况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今年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贯通,成为河湖复苏又一重要标志性成果。越来越多的河流水量多了、水质好了、风光美了,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绘就一幅幅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绿色画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封面新闻:母亲河复苏行动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利部门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于琪洋:一个时期以来,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多重作用下,人与河湖的关系日趋紧张,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认识不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条件考虑不足,在发展中没有做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一些河道干涸、湖泊萎缩,水生态问题显现,水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水利部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突出问题,持续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破解河湖生态治理难题。

一是开展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问题排查。2022年,水利部组织开展全面问题排查,对受人为活动影响的342条断流河流、74个萎缩干涸湖泊开展排查,逐条(个)河(湖)分析研判问题成因,充分论证修复的必要性、采取的修复措施及实施的可行性,将确有修复必要且具备修复可行性的88条(个)河(湖)纳入母亲河湖名录,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靶向施策、精准施治。

二是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针对河流断流问题,将生态流量作为复苏的基础和重要条件,逐河湖、逐工程、逐断面确定生态流量目标并严格泄放管理。完成母亲河(湖)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目标确定工作。推动将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纳入母亲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将生态用水调度纳入水利水电工程日常运行调度规程。严格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对生态流量泄放不符合要求,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监督实施,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三是统筹多水源优化配置与调度。针对湖泊萎缩问题,因地制宜实施生态补水。合理确定湖泊生态水位,加强湖泊水资源调控,推进重点湖泊治理与修复,逐步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提升湖泊生态功能和健康水平。组织开展华北地区河湖常态化补水、夏季集中补水,2024年累计对华北地区7个水系55条(个)河湖补水68.05亿立方米。通过实施生态补水,白洋淀、七里海、衡水湖等华北地区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是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华北地区、10个重点区域和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实施高效节水、退灌减水、水源置换、机井封填、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人工回补工程等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与2020年相比,2024年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分别回升了3.29米和7.67米。北京断流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0余处泉眼实现复涌,河北邢台断流40余年的百泉持续复涌,邯郸黑龙洞泉持续涌流,山西太原断流30余年的晋祠泉持续复流,成为河湖复苏的标志。

五是严格河湖管理与保护。建立健全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七大流域全部建立省际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30万名,协调、调度和监督解决河湖管理难题。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划定170万公里河湖管控边界,批复实施七大流域重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基本完成省级岸线规划批复,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累计清理整治问题28.2万个,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转变。

封面新闻: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方用水相对紧张。请问在母亲河复苏行动中,水利部门如何平衡好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之间的关系?

于琪洋:处理好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要统筹好生活、生态、生产用水。水利部门在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中,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加快明晰母亲河初始水权,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严格取用水管控,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以有限的水资源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一是加大节水力度。落实《节约用水条例》,统筹推进国家节水行动,高质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节水转型发展。深入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持续推进母亲河流域区域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不断提高用水效率,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江河湖泊承载能力。

二是加强生态用水保障。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气候状况、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用水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母亲河(湖)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作为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组织相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制定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监管措施、监测预警和保障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控,将生态流量下泄情况纳入取水许可监管,切实保障河湖生态用水。

三是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加快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管控指标、地下水管控指标,以地级行政区为单元,确定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等可用水量及非常规水最低利用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合理用水需求。

四是严格取用水监管。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在开发区扩区调区、矿区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中充分论证水资源条件,从规划源头促进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和质量管理。加强取用水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推进违法违规取用水问题查处整改,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规范取用水行为,实现“还水于河”。

封面新闻:母亲河复苏行动有哪些典型的成功案例,水利部门从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对于已“复苏”的母亲河,如何维持水生态,确保不出现反弹现象?

于琪洋:今年6月,水利部遴选出17条(个)母亲河(湖)典型案例。其中,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积极协调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水利厅及有关各方,精准实施统一调度,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天津市积极推进七里海生态环境复苏,生态水位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河南省信阳市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恢复浉河良好连通性,保持河道有水状态。其他地方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法,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是关键。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将母亲河复苏行动作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的重要内容,制定印发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从根本上明确了母亲河复苏行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措施。指导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一河(湖)一策”保护修复方案,确保复苏行动精准研判、靶向施策。

二是确定复苏标准是前提。先后制定了《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与泄放设计规范》《水库生态流量泄放规程》等一系列标准,正在组织编制《母亲河复苏技术导则》《母亲河复苏成效评估技术导则》等技术规范,为加强河湖复苏生态用水保障提供技术依据。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河湖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不同河湖类型、水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利用情况、生态保护问题及治理需求,推动季节性河流恢复季节性有水,常年流水河流保证全年有水,湖泊实现生态水位有效保障,逐步将母亲河恢复至原本健康状态。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是重点。以流域为单元,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通过区域统筹调水、深度节水控水、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严格生态流量泄放等多种措施,整体推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四是坚持各方协同是保障。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加强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联动,高位推进资源要素向母亲河流动、治河项目向母亲河倾斜、治水政策向母亲河聚焦、资金支持向母亲河集中,切实夯实母亲河全面复苏保障基础。

为保障已复苏河湖不再出现断流、萎缩等反弹现象,在上述工作中,水利部高度重视母亲河复苏的长效机制建设,针对每一条河都要求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制定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修复方案,确保母亲河能够有水、有流并可持续。同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强化对母亲河保护治理工作的支持,切实维护母亲河生命健康。下一步,水利部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持续抓好母亲河复苏行动,建立复苏河湖治理保护长效机制,完善母亲河复苏标准体系,健全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加强复苏河湖成效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封面新闻:今年是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最后一年。下一步,在母亲河复苏方面,水利部门还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于琪洋: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水利部将坚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更多显著成效,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成88条(个)母亲河(湖)复苏目标。督促指导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逐河(湖)做好复苏行动方案实施,加强初始水权分配和生态流量管理,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完成88条(个)母亲河(湖)复苏目标任务。

二是全面总结经验、打造模式。总结母亲河复苏行动典型经验,打造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样板,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保护治理模式。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标准建设,制定出台《母亲河复苏技术导则》《母亲河复苏成效评估技术导则》等技术规范,健全河湖保护治理标准体系,为在更大范围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母亲河所在流域防总、省际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进一步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健全用水权交易制度体系,加快母亲河用水权初始分配。全力推进水法等修订,健全水利法治体系,提升河湖复苏现代化治理管理能力。健全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加强卫星遥感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加强大数据分析运用,科学评估母亲河复苏行动成效。

四是全面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元,组织开展河湖状况排查检视,研究提出母亲河(湖)名录,研究谋划未来三年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制定“一河(湖)一策”保护治理方案,在更大范围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