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进展览】器缄千古训 文蕴廉洁魂——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廉洁基因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在陕西宝鸡中华石鼓园,一座如青铜巨鼎般拔地而起的建筑巍然矗立——这便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它背倚苍翠秦岭,面朝潺潺渭水,五层平台如鼎足般次第攀升,勾勒出周秦时期中华文明的雄浑轮廓。步入主展厅,6300平方米的“青铜铸文明——周秦文明之光”基本陈列,通过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秦肇之路、智慧之光4个篇章,徐徐展开一幅气势磅礴的文明画卷。那些镌刻着廉政箴言的国宝重器,或是记载中国最早“任前廉政谈话”的青铜鼎,或是印证“物勒工名”的兵戈,都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陈

宝鸡因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而享有“中国青铜器之乡”的美誉,第一展厅即以此为名。展厅中央陈列着一组形制古朴的“四十三年逨鼎”,它们承载着中国最早的廉政思想。2003年,宝鸡眉县杨家村的五位农民在取土时,意外揭开了这座沉睡2700多年的西周青铜器窖藏。通过考古发掘共出土27件带铭文的青铜器,铭文总字数达4000多字,被学界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组10件“四十三年逨鼎”。鼎内铭文记载了周宣王对监察官单逨的任前训诫,以四个“毋敢”,告诫单逨要勤政敬业、依法施政、公正执法、廉洁自律。

这些廉政要求,与《周礼》提出的“六廉”相吻合,“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个维度构建起中国历史上首个系统的官员廉政考核体系,从精业、才能、敬业、公正、守法、明辨六个方面对为官者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规范,体现了西周以德为先、以廉为本考察官吏政绩和品行的指导原则,堪称中国廉政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第二展厅“周礼之邦”展区的核心位置,一个口圆体方、通体有4道镂空大扉棱装饰的青铜礼器单独陈列在展柜中,它就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何尊”。其底部的122字铭文,不仅首次出现了“中国”一词,还见证了“德”字的变化。据考证,商代甲骨文中的“德”字没有“心”字底,左边表示行走,右边是人的一只眼睛,意为看见就直着走过去获得它。而何尊铭文“恭德欲天”中的“德”字,其底部多出了“心”字部首,以示有“心”为“德”,这体现了3000多年前民本意识的觉醒和德政思想的萌芽。

青铜盘是西周时期的沃盥礼器。展厅内,一件被誉为“青铜史书”的“逨盘”备受瞩目。盘内铭文记录了单氏家族辅佐12位周王治理国家的历史事件,印证了《史记·周本纪》中西周诸王世系的准确性,也反映了该家族勤勉尽责、家国一体的家风传承。以复原陈列形式展示的“散氏盘”同样引人驻足。其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和散国两个小方国之间的边界纠纷及解决过程,双方通过一系列公正严谨的程序进行协商,在周王派来的史官的见证和监督下,签订土地契约,并举行庄重的盟誓,承诺绝不毁约,否则就按契约受罚。这彰显了西周时期的契约精神,以及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展厅中的西周青铜器“逨盘”

“无彝酒”“饮惟祀”“德将无醉”,展厅里,一篇《尚书·酒诰》,讲述了西周的禁酒故事。西周时期,周公姬旦深刻汲取商王酗酒轻民而亡国的教训,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篇禁酒令,告诫官员尚俭戒奢、珍惜粮食、改善风气。周朝特意将承放酒器的案几命名为“禁”,这种将警示提醒融入日常器物的设计智慧给人启迪。

青铜礼器何尊及拓片

走进“秦肇之路”展厅,青铜戈矛上的铭文与斑驳简牍上的律令,向世人展示着大秦崛起的廉政密码。秦人以务实进取精神著称,在其崛起的路上,“秦制监廉”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板上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的《为吏之道》,展示着秦国对官员“吏有五善”的要求: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这一展厅里,有一件名为“八年吕不韦戈”的青铜器,格外引人注目。戈内铭文正面刻有“八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奭”十五字,背面横书铸“诏事”二字,又刻“属邦”二字,展现的是秦国独创的“物勒工名”制度——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吕氏春秋·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种将责任追溯到个人的质量追溯制度,不仅应用于兵器制造,更延伸到陶器、铜器等各个生产领域,不仅确保了器物质量,更有力推动了秦国整体国力的提升。

青铜铸就文明之光,穿越三千年岁月长河,这些青铜重器始终在诉说:廉洁是从政的基石,清正是为官的准绳。如今,这些镌刻在青铜器上的古老智慧,正通过博物院的展陈研究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丰厚滋养。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13期,作者:窦克林 张华刚)

本文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