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2:41:00
领取养老金要缴3%个税,清华大学毕业生80%都出国了,济南大妈路边摆摊被监管部门罚款145万……这些网络谣言你看到过没有?层出不穷的虚假信息,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给广大企业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
近日,重庆市召开全市网络举报工作会议暨全市网络辟谣联动机制第二次全体会议,专门研究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网络辟谣,既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方面,也是网信部门服务社会、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网络环境的重要体现。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面对“谣谣领先”的网络生态,又该如何网上网下联动加强治理,让谣言止于“治”者?
人们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在AI造谣、算法荐谣的今天,仅靠“智者”识谣,已无法遏制谣言传播。
知识鸿沟难以逾越,普通人防不胜防。教育背景、社会经验、思维能力不一,决定了人们鉴谣能力的高低。不少谣言触及公众知识盲区,导致能鉴谣、愿辟谣的“智者”数量有限。比如,一些人在网上打造专业“人设”,对此普通人往往难以甄别。如真医生假科普、虚假网红律师等账号,都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PS、AI等技术让鉴谣、辟谣变得更难。一方面,PS、AI换脸、深度合成等技术,让“有图(视频)有真相”成为过去式,给识谣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借助AI等技术批量化、低成本、高效率生成的各类谣言,为治谣增添了难度。据报道,2024年南昌警方查处的一起传播谣言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案中,不法分子通过AI软件一天能生成4000篇至7000篇文章。
算法机制,让“智者”辟谣传播力受阻。造谣者深谙心理学和流量密码,制造的谣言往往似是而非,关乎公众切身利益,使得网友极易受蛊惑。而在从众心理和群体情绪的传染下,谣言文章、视频极易因高赞获得平台推荐,收割大流量。而在信息茧房效应下,受害者会因“回声室效应”不断固化认知,排斥对理性证据的质疑,甚至认为辟谣者别有动机,使得辟谣信息难以触达。
基于利益驱动,一些“智者”会主动参与到造谣、传谣之中。如5月29日,“上海网络辟谣”就刊文揭露,真医生进行伪科普。现实中,不乏专家在各类媒介中“主动造谣”,从而诱导公众消费,从中牟利。
要求每个网民都成为“智者”,显然不切实际。这决定了谣言的治理,不能完全寄望于“智者”认知,而是需要夯实平台和监管责任,需要企业和个人积极作为,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个体责任转向系统治理,突显“治”者的作为。
企业、个人主动辟谣,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谣言可以让企业亏损乃至破产,成为企业发展“隐形杀手”;可以让受害者抑郁自卑、痛不欲生乃至失去生命;可以让一个地方声名狼藉、发展停滞不前,社会危害极大。
面对各类谣言,企业、企业家要勇敢、主动去辟谣,不能因为怕舆情、嫌麻烦,只想着一删了之,或者“退避三尺”,寄望于谣言自己退散;更不能因为担忧自证清白要付出巨大时间和经济成本,就置之不理,让人们误以为“默认”或“自知理亏”,从而加剧谣言传播。
平台监管缺失乃至纵容,让人难以擦亮双眼。网络谣言具有定制化生成、精准化传播、智能化扩散的特点,因极具煽动性、自带流量感、有较强传播力,极易获得平台的推荐权重。“就在刚刚”“震惊国人”“赶紧扔了”“千万别吃”“癌症前兆”“多活十年”等文案充斥网络、大行其道,就与网络平台纵容有关。
“智者”不应是个体的孤立判断,而应是平台的技术赋能。网络空间具有公共属性,各平台应该是数字时代打击谣言的“守门人”。一些搜索平台或浏览器,将新闻频道改为资讯频道,收录并推广大量自媒体账号发布的伪资讯、真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源头。从古代“三人成虎”,到当下“百万转发”,数字时代造谣成本越来越低、传谣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大,需要平台加大作为。
利益作祟,难以彻底清理黑灰产业。从自带节奏的营销炒作,到吸引流量的标题党;从给钱就说好的三方评测,到付费才删帖的各类差评;从助纣为虐的专家站台,到精准收割的焦虑制造;从抹黑造谣的明码标价,到集纳负面的敲诈勒索;从含泪收割粉丝爱国情绪,到接受境外资助散布谣言……造谣、传谣的变现机制越来越多元,参与主体越来越广泛,让治谣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
当造谣可以吸睛起号、引流涨粉,当爆款“谣言”意味着更多的利益分成,任何情绪都可能被利用成“生意”,任何人都可能在隐蔽的角落成为谣言产业链中的一环。
让谣言止于“治”者,需要的不是单一部门或个体大展神通,而是一套融合法律威慑、技术拦截、平台责任、社会共治的系统性免疫机制。
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政企社协同治理。真正的“治”者,应当是一个由法律、技术、平台、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治理网络,是立法层面、技术治理、平台机制、社会协同共同发挥作用的治理模式。这既需要职能部门、相关平台加大谣言治理力度,也需要广大企业和个人不信谣、不传谣,积极主动辟谣,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
重庆市网信部门健全网络举报工作一体化机制,探索市区县一体、政企社联动机制,网上网下联动加强治理,建成全市“5+41+N”网络辟谣矩阵,实现线索共享、风险共排、信息共处,治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重庆辟谣内容9次被央视报道,登上热搜热榜100多次。
要突出能力建设,提升谣言防、鉴、辟、治速度。21世纪的真相保卫战,必须用数字时代的武器来打。当AI生成数以亿计的虚假内容冲刷社交平台,当跨国水军利用算法漏洞、人性弱点操控舆论,个体的辨别力已无法抵挡数字洪流。
如共建谣言数据库,通过区块链和AI技术建立“数字免疫系统”,对谣言进行精准识别、拦截;开发“反谣”系统,建立谣言熔断机制,自动预警、屏蔽、删除谣言内容,全平台联合封禁造谣主体账号;提高政务机构、媒体在全平台的权重,为辟谣内容提供大流量大声量;增加标签功能,优先为浏览过、转发过谣言的用户推送辟谣信息。
要强化教育引导,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一方面,要培育数字素养,提高各年龄阶段防谣反诈能力,防止虚拟模糊了现实、情景演绎成新闻。如重医附一院打造的“百名医生说百病”系列辟谣视频,梁平区委网信办自编自导自演小剧场《谣言三十六计》等,就受到受众好评。同时,也要引导企业、企业家和个体,积极举报谣言,提高鉴谣、防谣、辟谣的能力,坚决与各类谣言作斗争。
另一方面,要加大涉谣惩处力度,提高造谣、传谣成本。如针对“假扮孕妇征婚”低俗炒作信息,重庆市委网信办在协调相关部门关闭不良账号的同时,协同公安依法处置造谣人员,同时全网曝光打谣案例,形成强有力震慑。此外,一些谣言虽造成广泛影响,受害者却难以索赔,使得造谣成本较低。对此,可以借助公益诉讼模式代为追偿,提高造谣成本。如重庆网信部门联动检察机关,开展的全市首例网络自媒体侵害红岩英烈人格利益诉讼,就有利于引导公众认知。
谣言止于智者是理想,止于“治”者是现实。要让“谣谣领先”成为过去式,就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法治规范、协作机制和技术系统等,让每个字节都承载着社会责任,推动数字文明滚滚向前。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