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5:20:00
上午九时,67岁的韩建英轻轻推开缀着铜环的雕花木门,二十平方米的店铺里,上百双五彩斑斓的手工鞋垫在晨光中舒展身姿。而在不远处,邯郸道老居民石静正小心翼翼地擦拭柜台,在这间离家步行距离不足3分钟的店铺内,48岁的她开始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与此同时,“知茗老茶馆”内,在邯郸道长大的张晨和李静江也相约回到老家,看看家门口的老街新貌。
“英姐手工坊”的韩建英在制作鞋垫。
当“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屡登同城热搜时,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在老街拍照打卡时,一群与古街共生近半世纪的老住户们,正用双手编织着传统与时代的对话。
走在邯郸道,古色古香的建筑修缮一新,青瓦白墙,飞檐斗拱,仿佛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的繁华盛景。石板路上,游客如织,他们或是好奇地张望着街边的传统手工艺品店,或是走进饭店,品尝着地道的邯郸美食,感受着这座古城的韵味。
走进“英姐手工坊”,便能听见老式缝纫机“哒哒哒”的声响,韩建英正坐在机器前,双手灵活地移动着布料,针头随着她脚下的踏板起落,不过片刻,一只精致的鞋垫就初具雏形。
眼见着家门口变成景区,看着源源不断的外地游客,韩建英心里既激动又自豪。也就是在那时,一个想法在她脑海里慢慢清晰——重拾年轻时纳鞋垫的手艺,也给游客们看看自己的“看家本领”。
2024年11月,“英姐手工坊”正式开张。起初,这个小小的鞋垫店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韩建英心里有些着急,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坚信只要自己的东西足够好,总会被大家发现。
渐渐地,韩建英的鞋垫店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她精湛的手艺和热情的态度吸引,走进了她的小店。不少游客对邯郸的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在购买鞋垫时总会问上几句。为了能更好地给游客讲解邯郸的历史,韩建英特意自费买了不少有关邯郸历史的书籍,一有空闲就认真学习。她常说:“游客们专门来邯郸玩,我这个老邯郸人,可不能给邯郸丢脸。”
有一次,一位外国游客走进了她的小店。外国游客不会说中文,只能用简单的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韩建英虽然听不懂英文,但她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真诚,与外国游客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流。最终,外国游客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买!”韩建英开心地笑了,她知道,这小小的鞋垫,已经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了传递友谊的使者。
与韩建英一样,石静也是邯郸道的老住户,她在这里已经住了45年,几乎度过了大半生。
在她的记忆里,邯郸道曾经是另一番模样。那时,这里类似城中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家中没有水管,每天都需要到外面打水,尤其是冬天,寒风刺骨,提着沉重的水桶往返,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到了晚上,屋内没有暖气,只能靠烧煤球取暖,整个屋子弥漫着呛人的煤烟味,让人喘不过气来。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家中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对街区进行了改造,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煤改电工程也让冬天变得温暖如春。石静再也不用为打水和取暖发愁了,家中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更让她欣喜的是,家门口的环境也焕然一新。原本破旧的街道变得整洁干净,古色古香的建筑重新焕发出光彩。游客们慕名而来,让这条老街变得热闹非凡。
“游客多了,商机也就来了。”看着家门口的店铺开了一个又一个,石静也辞退了之前在永年区的工作,开始在家门口的珍珠园上班,“之前在永年上班,每天往返车程就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方便了,步行三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
提及未来,石静坦言,她想着在店里学习几年,以后有机会也在邯郸道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沿邯郸道继续南行,“知茗老茶馆”里茶香袅袅。记者推门而入时,正撞见两位老友围坐茶桌闲谈,她们是土生土长的邯郸道居民张晨与李静江。
“这次回邯郸,眼里瞧见的变化太多了,可最让我惊喜的还是家门口这条街。”张晨捧着茶杯感慨道。
一旁的李静江接过话头:“可不是嘛,我这次回来,心里头最惦记着要逛的就是邯郸道。”她笑着解释,自己和张晨打小就住在这条街附近,2010年全家搬到天津定居,张晨也在不久后搬去了武安。“所以这次一回邯郸,我第一时间就约上张晨,想一起故地重游,逛逛熟悉又陌生的邯郸道。”
邯郸道的青砖黛瓦间,老住户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在这里交织,老街的烟火气里,藏着的是邯郸道最动人的新生。
本报记者 王梦洁/文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郝群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