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8:03:00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南考察调研,要求河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多年来,我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抢抓战略机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让中国品牌叫响世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舒彤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次为郑煤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郑煤机将继续扎根装备制造业,循着智能化、数字化的路径积极推动产业转型,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5月21日,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承尧说。
围绕科技创新,郑煤机好消息不断。近日,该公司联合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的《综采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超前支护与转载机一体化智能装备系统》顺利通过用户验收评审。作为全球首台(套)应用于运输顺槽巷道支护的综采技术装备,该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
从中国第一架到世界第一高,从技术跟随到科技引领,郑煤机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团,为推动民族装备制造业繁荣、让中国品牌叫响世界而努力。
郑煤机总装车间,技术工人在忙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
从制造业产业发展角度看,智能制造技术将推动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促进相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敏锐把握这一发展趋势的郑煤机,紧紧抓住我国煤矿智能化机遇期,以数字驱动业务全流程变革,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在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方面,郑煤机自主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智采系统等,帮助煤矿用户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借助AI、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传输推送,为煤矿用户安全管理、效能提升、运营决策等提供支持和服务。
2024年,郑煤机智慧园区获评煤机行业全球首座灯塔工厂,这也是河南本土企业中的第一家灯塔工厂。该工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产量提升30%以上,人效提升100%以上,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8天缩短至9天。
值得关注的是,郑煤机还成立了郑州煤机数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机械、钢构、船舶港口装备、钢铁、线缆“五大行业”数字化工厂“交钥匙工程”,让智能化赋能更多制造业企业发展。
从“卖装备”到“卖技术和服务”,从传统煤机制造到如今的行业“灯塔”,郑煤机正在将自身品牌打磨得更加耀眼。“我们计划在未来5年内实现深度智能化、国际化,继续推出创新型产品,力争通过5到10年,将郑煤机打造为全球领先并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焦承尧说。
大国重器“掘”不止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践行“三个转变”、振兴民族工业,“河南造”盾构机不断掘进“新里程”。
5月21日,意大利西西里岛,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中铁1237号”在一高速铁路隧道项目奋力洞穿;我国山东莱州,“黄金壹号”矿用TBM(硬岩掘进机)在三山岛金矿正向地下1590米掘进……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的各种“地下蛟龙”,正在全球各大建设工程中“大显身手”。
5月21日,中铁装备国家TBM产业化中心内,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双胞胎”盾构机之一的“中铁1458号”正在加紧组装。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王延辉 摄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回想起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铁装备考察时提出的“三个转变”,中铁装备技术中心副主任、掘进机研究院院长贺飞依旧难掩激动,“当时,我就在现场,听得真切。这么多年,‘三个转变’的要求,已内化为每个中铁装备人的自觉行动。”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也深深鼓舞着中铁装备人。“总书记十分重视制造业,在河南考察的系列重要讲话一脉相承,激励着我们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勇往直前。”贺飞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年,盾构机领域一个个国内乃至全球“首台(套)”何以在中铁装备诞生?“答案就在‘三个转变’里。”贺飞说,“我们始终用创新、质量、品牌来解决‘有没有’‘好不好’‘认不认’的问题。”
“不让别人‘卡脖子’,就得锻造核心竞争力。”贺飞介绍,从2015年起,中铁装备联合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机械研究所,开展盾构/TBM国产主轴承、减速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工业性试验,并取得重大突破,让盾构机用上了“中国芯”。
无创新不发展。从单一应用场景到多元应用场景,从只能水平掘进到斜向、竖向、拐弯、爬坡等多维空间掘进,从人工驾驶到自动掘进,从零星出口到覆盖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中铁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军科说:“11年来,正是坚持自立自强,加强技术攻关,才取得了这一项项成绩。”
作为我国最大的隧道掘进机制造企业和原创技术策源地,中铁装备盾构机市场占有率已连续13年保持国内第一,产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市场、引领市场。”林军科表示,中铁装备将继续勇闯技术“无人区”,造世界最好的盾构机,“掘”不止步、“掘”胜未来。
“转”出发展新机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他走进企业智能工厂,详细了解各种类型轴承产品的性能和用途,察看智能生产线,并同企业职工亲切交谈。
“00后”技术人员帅正一正在一台智能机床前进行加工前的预调试,当总书记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面前,帅正一瞬间心潮澎湃。
“能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真的没有想到。总书记对我们年轻人成长非常关心。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尽早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帅正一说。
洛轴集团智能工厂技术工人尹双阳,同样感受到了总书记对年轻人的关怀。他说,我们车间年轻工人占90%左右,大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而且干劲十足,学习意愿很强。作为一名工人技师,我有责任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工人,为集团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已在洛轴集团工作16年的技术人员宋海涛,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变迁:从过去的单机机床,到后来的自动化生产线,再到如今的数智化生产,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让宋海涛心情无比激动:“总书记特别和蔼可亲。”
宋海涛说,洛轴集团一直倡导“多劳多得、创新多得、技高多得”,对技术人员而言,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创造更多价值,收获更加美好的生活。
当总书记出现的那一刻,整个车间都沸腾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掌声如雷鸣般响起,久久回荡在车间。
洛轴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于海波心中满是感慨,“之前,企业生产的是低端产品,在市场浪潮中艰难求生。如今,我们锚定突破‘卡脖子’技术,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精度、高市场容量’作为根本追求,升级产线,摆脱低端桎梏,全力冲刺专精特新领域和风口行业,如低空经济、智能汽车、机器人、大飞机等配套产品,用自主创新研发的产品群,为制造强国建设作贡献。”
总书记走出车间,洛轴集团职工满怀敬意和不舍,紧紧跟随身后欢送。初夏的微风轻拂面庞,带着丝丝清爽,也带着总书记对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殷切期望,在这片土地上久久萦绕。
谋新向质走好“新丝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赵同增 王延辉
殷殷嘱托声声在耳,“新丝路”上久久为功。
“时间虽然过去11年了,但每个细节我都还记得清清楚楚!”5月21日,提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到郑州国际陆港考察时的情景,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业务主管龚赟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勉励郑州国际陆港要“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总书记的嘱托,给龚赟丹等郑州国际陆港的建设者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11年来,郑州国际陆港不断刷新成绩单,综合运营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截至目前,已构建起27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畅通了欧洲、中亚、东盟及日韩等四个方向的国际物流通道,业务网络遍布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带动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超1.4万列。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为河南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对国际陆港发展作出重大部署——规划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按照“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内陆大港要求,打造“世界级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内陆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为我省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的重要举措。
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一座“2.0版”的郑州国际陆港,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南部拔地而起。
2024年6月30日,郑州国际陆港新址启用暨铁路专线正式通车,一列满载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从这里开往乌兹别克斯坦。
2024年12月1日,郑州国际陆港西作业区顺利承接首列返程中欧班列,标志着郑州国际陆港具备班列到发能力。
2025年1月1日,航空港—万象班列首发成功,单日班列发运量突破3列,实现东盟班列和商品车班列常态化开行。
……
“总书记再次考察河南,指出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更坚定了我们做大做强陆路枢纽的决心和信心。”龚赟丹表示,将牢记使命责任,立足岗位职责,为郑州国际陆港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从5.8平方公里到50平方公里,从“单打独斗”到“四港联动”……一趟趟“黄金班列”满载中原百姓的期望,从郑州国际陆港新址驶出,跨越山海,驰骋万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