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5:26:00
通讯员:徐天羿 蒋晶晶
跳舞健身是好事儿,可音乐声大了,吵得邻居心烦,两边就容易“呛”起来。从2023年1月起,当代社区就为这事闹得不太平,“你们家里伢没读书吗?”这样的争吵时常发生。看着居民们闹别扭,社区民警张文昌坐不住了。
张警官没简单“灭火”,而是创新运用“四方联动”机制,把广场舞爱好者、投诉居民代表、律师、社区、业委会和物业请到一块儿,开诚布公地恳谈。声音多大算吵?跳舞在哪儿跳合适?几轮协商下来,共识逐渐清晰:音量上限参照公园标准定为65分贝;业委会动用公共收益购置专业噪声监测仪;实地勘察后划定5个专用跳舞区域。最终,一份凝聚多方智慧的《当代社区广场舞文明公约》应运而生,每晚七点至九点,指定区域,音量严控。
公约落地,纠纷骤降。但执行依赖保安人工盯守监测仪,超65分贝提醒,逾70分贝制止并上报民警。这虽有效却耗费人力,万一没盯住,响应慢了,矛盾可能又起来了。面对人工值守的局限性,张文昌决心向科技要效能。经过两年半的潜心研发与技术攻关,他成功开发出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噪声监测提醒器”。
这款设备在原有噪声监测仪的基础上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在监测仪内部加装了嵌入式单片机控制器模块,并与后台报警装置实现联动。一旦系统检测到广场舞活动点的实时音量超过预设的65分贝阈值,便会自动触发报警机制。指挥室、社区民警、物业管家手机秒级接收超标分贝报警信息,并可即时启动远程视频喊话提醒。技术赋能下,管理响应实现了从“人盯”到“秒应”的跃升,规则执行如虎添翼。
科技赋能的探索并未止步。红郡小区也曾是噪音投诉的“老大难”,光靠人劝效果不大。今年5月,茅店派出所、关东街道和光电园积极穿针引线,社区成功引入辖区光电园企业先进的声帘定向声技术。这技术能将声音精准“锁”在指定区域,大音量像手电筒的光束一样,只朝跳舞人群方向传播,实现了“舞区有声、周边静谧”。
张文昌从中看到了科技融合治理更大的可能性。他正致力于将自主研发“监测预警”利器 与 “定向控音”技术 深度融合,打造“监测预警 + 定向控音”双核驱动的综合治理新模式。想象一下:监测到声音大了,不仅远程提醒,还能联动控制音响,把声音“收”在跳舞圈里,不让它乱跑扰民。这不就把问题解决得更彻底、更省心了嘛!
过去靠人跑断腿,现在靠科技精准管。从“四方联动”定公约,到“手机报警”秒响应,再到“声音定向”不扰民,茅店派出所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就是要把科技用活,把服务做实,把矛盾化解在老百姓家门口,让曾经扰民的广场舞,真正成为社区和谐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