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22:20:00
□杨炜烨(山西大学)
今年3月开始,草鸮、黄腿渔鸮、红角鸮等“猫头鹰”多次现身成都城区和都江堰市。它们的出现,吸引了许多观鸟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察和拍摄。但最近,有部分摄影爱好者为了拍到猫头鹰看似呆萌可爱的“大眼照”,竟频繁播放起较大声响的鸟鸣音频将其“吵醒”。不仅如此,更有甚者还使用上强光手电直射鸟类来“补光”辅助拍摄。(4月17日 封面新闻)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各自的设备,争相记录鸟类的生动瞬间,期待收获一张完美的“鸟照”,这无可厚非。然而,好的照片需要模特的配合,鸟儿却是最“随性”的模特。于是,部分摄影爱好者开始“另辟蹊径”:有人使用强光手电直射鸟类辅助拍摄;有人砍除鸟类周遭树枝搭建完美机位;有人用透明鱼线串上食物诱拍鸟类……爱的边界一再被突破。
不文明观鸟行为不仅会干扰鸟类生活,甚至可能破坏其栖息地的生态平衡。为拍到红角鸮睁眼的画面,有人不顾其夜行性,用强光手电照射辅助对焦。强光会使夜行鸟类视觉受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专家称,“部分爱好者眼中的大眼呆萌状态,很可能是鸮类的应激反应”。此外,部分摄影爱好者还采用鸟鸣音频“声诱”鸟类。2024年10月,据武汉市观鸟爱好者举报,在喻家山山顶,有人利用鸟鸣录音引诱候鸟,干扰了候鸟的迁徙。人们不合理的干预极易破坏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大量摄影爱好者聚集于此,不仅会踩踏植被、制造噪音,惊扰鸟类,迫使其离开,还可能会导致栖息地鼠类、昆虫泛滥,生态失调。
保护野生鸟类,对维护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健康意义重大。不文明观鸟行为一般源于两种情况:一是爱鸟心切的“无心之失”,二是博眼球的“无赖之举”。对于前者,相关宣传部门应加强科普,向观鸟爱好者提出建议,如避免使用强光引发鸟类应激,减少持续近距离拍摄以免鸟类长期紧张、影响觅食等;对于后者,相关责任单位需强化巡逻、监督与管理,对情节严重者予以严厉惩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摄影爱好者在观鸟、拍鸟前,都应提前了解相关鸟类信息,避免干扰其生活习性。
文明拍照,生态摄影。拍摄鸟儿本是充满爱意的行为,但我们必须守住爱的底线,莫让热爱变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