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2:47:00
“晚上睡觉,小腿突然一阵抽痛,不是说缺钙吗?怎么吃了钙片还没用?”当值医生听完这句话,眼神一下沉了。很多人都把小腿抽筋看得太简单了,仿佛只要补点钙,注意多喝水就能搞定,但事实并非这么轻松。最近,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来了两位睡觉时腿“抽筋”的复诊患者,她们最初都是因为半夜里小腿肌肉剧烈收缩、疼痛难忍就诊的。同样的,俩人一开始也都以为是缺钙,赶紧补钙、喝牛奶,却不见好转。在医院就诊后,也辗转过好几个科室,都没发现问题,直到最后被导医推荐到了周围血管病科门诊。
腿抽筋却去了周围血管病科,这是为什么?“有数据显示,超过60%的中老年人有过夜间抽筋的经历,孕妇、运动员、‘久坐一族’也容易中招。大家都以为补钙就完事,但实际上,真正因为缺钙抽筋的成年人其实不多。”周围血管病科疮疡科的主治医生陈亮介绍,为什么这么说?还有哪些原因可能会导致腿抽筋呢?
同样都是抽筋,原因却不一样
经过详细的病史回顾,两位患者中的张女士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近半年反复出现夜间小腿抽筋,随后症状加重,行走约200米便出现小腿酸胀、抽筋,停下休息3-5分钟后可缓解;后期夜间抽筋频繁,甚至夜间痛醒。经检查提示:下肢血管超声显示“右侧股动脉、腘动脉狭窄(狭窄率70%)”,最终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这也是腿抽筋的各种病症中最常被误判的。因为这类疾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疼痛,只在走路或者睡觉时突然抽一下,让很多人以为是小问题。但实际上,动脉一旦发生硬化,血流供应就会下降,而小腿这个部位,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特别高,尤其在静息状态下更容易因为供血不足引起痉挛。所以,如果发现自己走一小段路就腿麻腿胀,躺着也抽筋,就要警觉血管问题了。这个时候继续补钙不仅没用,还可能延误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血管性抽筋通常在夜间频繁发生,并且伴随脚凉、颜色发暗、脉搏变弱等表现,早期靠吃药还能改善,晚了只能靠介入或手术。好在,张女士通过口服改善循环类药物,配合规律的步行锻炼,1个月后夜间抽筋现象基本消失,行走距离延长至800米以上。
另一位患者王女士,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在过去5年里,逐渐发现自己双侧小腿出现蚯蚓状的凸起,但没有在意。直到半年前,她在夜间睡眠时常常被小腿抽筋的那种剧痛惊醒,频率也从最初的每周1-2次逐渐增加到每周3-4次,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
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医生发现王女士双侧下肢大隐静脉明显曲张,呈迂曲、扩张状态,皮肤表面可见蓝色或紫色的静脉纹路。下肢静脉超声结果显示她的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存在血液反流现象。最终,王女士被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建议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给予口服药物治疗,以减轻下肢静脉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她腿部沉重、乏力的症状逐渐缓解,小腿抽筋基本不再发作。
导致腿抽筋的元凶还有这些
每年因为下肢持续抽筋而查出严重疾病的人不少,关键不是抽筋本身,而是了解它为何发生。“小腿突然抽筋是不少中老年人常遇到的问题,有研究发现,约65%的夜间腿抽筋其实和血管功能异常有关。”陈亮表示。
在生活中,除了下肢动静脉血管病变导致的抽筋,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白天久坐不动的人,腿部肌肉长期缺乏伸展和锻炼,到了晚上就容易抽筋。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会自然萎缩,连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会逐渐变短、僵硬,抽筋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一些慢性病,像糖尿病、内分泌紊乱、肝硬化、肾病、腰椎间盘突出,甚至渐冻症等,都可能引起腿抽筋,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这是由于腰椎间盘因各种原因突出后,压迫到神经根,从而使小腿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所以这类患者常常会感到下肢无力、麻木,并伴有抽筋的现象,有的患者是夜里一动就痛,甚至不动也痛,按了小腿也缓解不了。更严重的是,一旦神经长期受压迫,可能造成局部肌肉萎缩、无力,这时候就不是抽筋这么简单,而是功能性损害。而这个病初期最容易被误以为是“运动少”“缺钙”“着凉”。
“还有些情况可能是身体在发‘信号’。”陈亮说,比如身体脱水,或者缺乏钾、镁等电解质,会让肌肉神经变得异常敏感,容易引发抽筋。还有些“用药大户”的常用药,比如降血压的利尿剂、降血脂药物、口服避孕药、静脉用铁剂等,有时也会引起抽筋。
另外,剧烈运动、过度疲劳、受凉等也会引起腿部抽筋。
想缓解不适,“小动作”来帮忙
生活中,腿抽筋这件事,并不是年纪大了才有,很多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在经历类似问题。差别在于年轻人恢复得快,但忽视得也快,往往是等到再发作时可能已经变成别的问题。比如很多运动员年轻时频繁抽筋,后期都发现是血管或神经系统有隐患。“想提醒大家,腿部抽筋不是警报,而是结果。”陈亮表示,所以半夜腿抽筋别再只怪缺钙,它可能是一个信号,提醒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只有了解背后的多种原因,及时就医并进行针对性处理,才能真正告别被痛醒的夜晚。
那么,如何缓解突发性的抽筋呢?有一些简单的“小动作”就能帮到你:
反向拉伸。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保持自己坐稳,尽量将抽筋的腿伸直,用手把脚掌扳向膝盖方向,适合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引起的腿抽筋,但要注意,发力时尽量缓慢、稳定,以能感到拉伸感为宜,不要暴力拉伸,以免拉伤肌肉或韧带。
按摩。按摩是缓解抽筋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适合大多数原因引起的腿抽筋。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快速揉搓抽筋部位,持续3-5分钟,力度不用太大,以感觉酸痛、皮肤发热为宜。
热敷。热敷有助于放松紧张收缩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抽筋症状,适合大多数腿抽筋,但不能用于糖尿病和下肢动脉血栓引起的抽筋。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毛巾、发热贴,也可以使用炒热的盐袋,每次热敷10-15分钟,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运动。适当的热身运动可以增强肌肉柔韧性,升高肌肉温度,避免抽筋发生。但建议在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的轻度热身运动,如快走、伸展等,运动后也要进行5-10分钟的拉伸运动,帮助肌肉恢复。
踝泵运动。踝泵运动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能缓解和预防抽筋,适用于久坐或久站的人群,也适合体弱人群、孕妇、中老年人群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可以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脚尖尽量向上勾起,保持3秒,再将脚尖尽量向下踩,保持3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天做3-5组。
另外,为了预防抽筋,还建议适当补充营养。低血钙引起的腿抽筋,单纯补钙并不足够,需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E等营养元素。可以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虾皮、海带和豆腐等,有助于提高钙质吸收。同时,做好保暖,尤其在寒冷季节,避免局部肌肉受寒。还可以在睡前按摩小腿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一定注意脚部保暖,穿透气柔软的袜子。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