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8:09:00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阳 实习生 薛菲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生论文AI检测引起很多关注。
近期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抱怨与求助信息大量出现,“论文AI率高到离谱”成热门话题。一些网友反映,他们的论文经一些论文系统检测后,常被指出AI生成内容比例过高。
根据一些高校的规定,AI检测结果偏高直接影响到论文评审进程,使得不少学生不得不进行大量修改,甚至面临无法按时毕业的风险。但他们感觉比较困惑的是,很多自己原创的内容也被判定为AI率高,甚至一些作家名篇也被判定为AI率超标,这让他们对论文AI检测的科学性、准确性产生质疑。
同时为降低AI率,学生们不仅要耗费大量精力反复修改,不少人还因频繁使用付费检测系统而花费不菲。
综合业内人士声音,上述情形既反映了当前AI检测技术仍在发展阶段,也显示出高校在标准和应对机制的完善上尚在探索阶段。
(刘慈欣作品《三体》节选AI率52.88%)
朱自清《荷塘月色》AI率超60%,学生原创论文内容同样遭质疑
“熬夜写的论文,AI检测直接判了80%!”大四学生晓妍(化名)在小红书上的抱怨,引来大量毕业生共鸣。
她称自己仅用AI润色数词,连专业术语解释也被标红。AI率“越改越高,快崩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宇也因65%的AI率头疼:“很多标红段落是我查文献总结的,老师却让证明不是AI写的。”
在抖音、微博,“论文AI率高到离谱”成热门话题。学生们分享“降红”经历:有人反复修改结果导致语句生硬;有人被迫删减精彩段落;更有甚者调侃需故意“写笨”以规避误判。
(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节选AI率超60%)
为了探究检测工具的实际情况,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进行了一个实验: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刘慈欣《流浪地球》的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结果显示,这两篇经典作品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竟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此前还有网友发帖称,《滕王阁序》AI率竟然100%。
这样的检测结果,也让学生们普遍多了些“论文被AI误判”的担忧,“我们担心自己的原创内容被系统错误识别,感觉很不合理、科学。”有网友称。
社交媒体上,因AI率高被打回重改、担心延毕的焦虑情绪普遍。为降AI率,学生们尝试改句式、换词,甚至口语化表达,却常致论文语言生硬,逻辑不畅,反被导师批评。
“比重写还难,也没啥意义。”晓妍如此形容。
学生花钱求通过,AI率未降反添新愁
面对AI检测的压力,一些学生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帖求助如何降低AI率。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求助帖下方或通过私信,常有人表示可以提供相关修改服务。同时,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论文降重”“AI修改”等关键词,也能轻易找到大量声称可以“降AI率”的服务。
这些服务通常打着“人工降重”“保证通过”等旗号吸引学生。商家大多声称“人工修改”,能针对不同检测系统处理,但当记者追问具体方法时,他们往往含糊其辞,只强调“包过”或“无效退款”。
(学生需求催生“降AI商机”)
据了解,这些服务的常用手法包括替换同义词、调整句子顺序,或加入不必要的修饰和口语化表达。部分商家甚至会先用自动化工具初步修改,再少量人工调整。
但这种“修改”往往使论文语言生硬,学术性降低,对降低AI率效果有限,有时反而弄巧成拙。
更严重的是,学生“花钱包过”,还可能面临诈骗和隐私泄露风险。有网友反映自己付款后商家失联,或修改效果差却退款无门。另外将论文交给陌生服务商,内容也可能被转卖或他用。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还注意到,一些服务商为求快速,甚至可能直接拼凑替换其他来源的文字,这可能导致论文陷入更严重的抄袭问题,使查重率大幅上升。
近日在采访中,多名学生向记者讲述了花钱“踩坑”的经历。其中有的花800元购买服务,论文AI率未降,反被对方拉黑;有的修改后的论文查重率反而飙升,险些影响毕业。
声音:AI检测标准各校有别,学生盼清晰标准
网友们反映的上述问题,也让论文AI检测的标准和技术现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同高校对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的具体要求确实存在差异。例如,四川大学对文科与理工医科论文的AI占比要求不同;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和浙江科技大学则将40%作为一条参考线;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师范学院对普通论文和优秀论文的AI率也有各自的考量;衡阳师范学院则采用了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有大学发布论文“AI率”标准)
这种标准上的不统一,让身处不同学校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的毕业门槛。
“当前AI率检测是AI技术融入学术领域的初期表现,其标准与技术均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中南大学讲师关耳(化名)分析道。她认为,各高校的探索实践也反映出,在学术层面,一个普遍适用的指导性标准尚未完全形成。
“除了标准不一样让人头疼,AI检测技术本身到底准不准,也是个大问题。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辛辛苦苦写的原创内容,会不会被机器错怪成AI写的。” 关耳觉得“目前的AI检测技术用起来还有些问题”,给出的结果最好只当个参考,不能完全以此来判断一篇论文的好坏。
她强调,看一篇论文怎么样,关键还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创的东西。
这种技术局限并非空穴来风。记者试验中上传的《荷塘月色》会被AI系统标记出较AI度过高,这表明现有检测工具在识别AI生成内容时仍可能出现结果偏差,尤其对于复杂中文文本的精准识别能力,该工具仍在持续提升中。
那么,学生应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关耳建议,应将AI视为提升效率的辅助工具,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思考与创新探索”中,而非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通过AI检测上,因为“通过AI检测不等于具备真实的学术与实践能力。”
关耳表示,以后肯定会有更科学、大家也更认可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这个AI时代需要的人才。
技术“误判”难免 高校处理并非“一刀切”
记者注意到,2024年4月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对学位授予作出了严格规定:学位论文若被认定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学位授予单位可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这为维护学术规范树立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学位证”的压力下,学生在面对这种“没有标准”的检测时,难免产生疑虑。
据关耳观察,目前多数高校对于AI生成内容比例超标的情况,处理方式与对待查重率超标这类明确的学术不端问题尚有不同,更多的是引导修改,而非直接等同于《学位法》中严厉处罚的代写、剽窃行为。“这种审慎的处理,也说明学术界已认识到AI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存在一定局限性”。
那么,AI检测工具是如何判断文本是否由AI生成的呢?有技术专家向记者介绍:“主流检测工具主要通过学习大量文本数据,分析语言模式来区分AI与人类写作。它们会关注文本的流畅度、用词习惯、句法结构,以及一些统计特征,如‘困惑度’(文本可预测性)和‘突发性’(词汇使用集中度),以此找出AI文本可能存在的‘非自然’痕迹。”
然而,这种基于模式识别的方法并非完美。
该专家进一步指出:“如果学生论文中包含大量规范表述,或个人写作风格接近AI模式,就可能被‘误报’。反之,高级AI生成的或经过巧妙润色的文本,也可能‘漏报’。例如《荷塘月色》这类经典作品也可能被检测出较高的AI率”。
“此外,不同检测工具的算法和标准不一,同一篇论文结果可能不同,这更加会增加使用者的困惑,”专家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