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4:24:00
“我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杭州市上城区景苑社区一间简朴居室里,97 岁的马相生老人挂满勋章,右手坚定地举过头顶,敬了个标准军礼。那一刻,七十余载前的青春热血,顺着他挺直的脊梁再度奔涌。
从放牛娃到司号兵:绝境里的参军路
1928年11月,马相生生于浙江嵊州的贫瘠之家,家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祖孙三代皆为地主长工,爷爷早逝,全家挤在泥巴混烂草的土坯房里,日子捉襟见肘。七岁时父亲离世,家里更是雪上加霜,别说读书,填饱肚子都成奢望。
为活下去,十三岁的他扛起放牛鞭,在地主田埂上度过无数日夜;十五岁跟着私盐贩子翻山越岭,黑夜中挑着沉甸甸的盐担奔波,尝尽底层苦楚。“那时候就盼着能过不一样的日子,不用看别人脸色吃饭。”老人回忆过往,声音满是沧桑。
1945年5月,命运迎来转折。新四军路过上虞,听闻这支部队为百姓打天下、打日本鬼子,马相生毫不犹豫扔掉盐担参军,“啥都没带,就揣着保家卫国的劲”。入队后,他成了司号兵,虽然军号没有步枪锋利、手榴弹威力,日常只传递作息信号,还被战友调侃 “吊儿郎当喇叭兵”,但他格外珍惜 —— 他清楚,关键时刻军号是指挥战斗的 “无言指令”。
同年六七月,部队奉命攻打宁波。当时日军防线坚固,我方兵力装备均处劣势。马相生随战友从上虞出发,乘小船横渡钱塘江北侧,在江面漂泊了三天三夜。“好多战友晕船吐得站不稳,却没人喊苦”,大家都憋着劲想冲破敌防线。
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马相生和战友们瞬间欢呼,所有的疲惫艰辛都化作胜利的喜悦。
马相生年轻时(图片来源:上城发布)
战火中淬炼:入党与负伤的生死考验
抗战硝烟散去,马相生的军旅生涯仍在继续。部队休整后编入华东野战一纵队(即华东野战20军),开启解放战争征程。孟良崮战役、苏北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一场没落下。
让他难忘的是某一年春节,别人阖家团圆吃年夜饭、放鞭炮,他和战友刚打完一场硬仗。“炊事员炊具都打没了,每人就分两三个柿饼当年夜饭”,马相生笑着说,眼里却藏着酸涩,“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也觉得特别香,因为身边有并肩作战的兄弟。”
1948年5月,党组织找他谈话,问是否愿意入党,他毫不犹豫:“当然要入!” 在他心中,入党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后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 这十六字,经党组织教育深深烙印在他心底,成了此后人生的行为准则。
淮海战役打响那年深秋,马相生遭遇军旅生涯最凶险时刻。夜里部队包围敌人,即将冲锋时,他正准备吹冲锋号,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弹片嵌入他的肩膀、腰部和右脚,鲜血浸透军装,他当场昏迷。等在军部医院醒来,已是一天一夜之后。
伤愈后,部队考虑他的伤情,安排他去山东残疾军人收容学校养伤,却被他坚决拒绝:“我还能上战场,还没看到全国解放!” 尽管医生认定他右脚为二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始终不愿离开战友与热爱的部队。
马相生全家福(二排右一)
跨过鸭绿江:冰雪中的遗憾与坚守
1950年11月,赴朝参战的紧急命令送达部队。战士们来不及准备,却无一人犹豫。“说走就走,就一个念头:保家卫国,不让敌人打到家门口。” 马相生回忆,他们甚至没好好吃顿饭,揣着五斤压缩饼干就匆匆登车。
朝鲜的冬天超乎想象的寒冷,夜里最低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战士们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眉睫结霜,成了 “白眉毛士兵”。马相生本想在战场继续冲锋,可右脚旧伤在严寒刺激下复发,溃烂起泡,很快失去知觉,连站立都困难。
仅50天后,他就被送回佳木斯医院治疗。当医生告知需锯掉脚趾和部分脚掌时,他满心遗憾 —— 还没在朝鲜好好打一仗,没看到战争胜利。“我已经很幸运了,至少能活着看到新中国,可好多战友永远留在了朝鲜,包括我的入党介绍人。” 说起这些,马相生声音哽咽,眼泛泪光。
如今,看到战争题材影视剧,他总是看一会儿就关掉:“电视里的人总让我想起牺牲的战友,想起战场上逝去的青春。” 莱芜战役时,他们连一百四十多人,最后只剩十二个,敌人的燃烧弹让许多战友葬身火海,那些惨烈画面至今仍会在他梦中浮现。
岁月静好:坚守初心的晚年时光
1955年3月,马相生正式退役,后任原江干区体委副主任,60岁离休。离休后的他,生活比钟表还规律:清晨七点半起床,先翻六七份报纸,从 “一带一路” 到社区通知,都用红笔圈注;上午去党群活动室下棋,下午用电脑、 iPad打两小时麻将,晚上雷打不动看《新闻联播》。“他玩斗地主比我还溜,” 女婿施海元笑着说,“但只要国歌响起,立刻放下 iPad 敬礼。” 儿子马洪补充:“他能走好几公里路,门球、钓鱼样样行,就是不抽烟不喝酒,部队规矩守了一辈子。”
马相生家五代同堂,温馨和睦。他把部队的好作风也带进了家庭,“做人要正,不能欺负人;要吃苦在前,多做好事”,这是他常对子女说的话。在他影响下,家里晚辈都踏实肯干、孝顺懂事。
在社区,马相生是出了名的热心人。多年来,他默默资助小区困难家庭,从孩子小学资助到中学毕业;每年春节,都会给小区保洁员塞红包;“春风行动”中,总有他捐款的身影。逢年过节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慰问,他总会热情地拉着大家喝水聊天;有孩子来家里听抗战故事,他也会耐心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
部队作息,马相生至今倒背如流:“早上七点起床号,八点吃饭号,八点半出操号,十一点收操,十二点开饭,晚上九点熄灯号。” 他忽然压低声音,模仿起熄灯号旋律,“呜呜 —— 嘟 ——”悠长调子在客厅回荡,似穿越七十多年时光。
从放牛娃到司号兵,从战火纷飞到国泰民安,马相生用一生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坚守。他身上的伤痕,是岁月的印记,更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