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碳市场建设提速,被管控企业数量预计翻番




全国碳市场配额发放宽松的时期即将结束,碳排放将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文|《财经》记者 徐沛宇

编辑|马克


8月25日,新华社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要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国碳市场目前覆盖火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个行业,覆盖重点排放单位(企业)3700家左右,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5%。资深碳市场分析人士林立身对《财经》表示,石化、化工、造纸、航空四个行业预计将在2027年纳入全国碳市场。

纳入全国碳市场,意味着该行业的企业(一般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碳排放量将被强制设限。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或者两年),若企业实际排放量超出其被允许免费排放的量(也就是其免费获得的碳排放配额),则需要为碳排放付费,要么通过碳市场购买配额,要么通过自愿减排市场购买可抵消碳排放的自愿减排量。

业内人士估算,全国碳市场扩容到上述八个行业之后,被管控的企业数量预计将翻番,达到8000家左右。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开市,开盘价为48元/吨;2024年4月,全国碳市场交易价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其价格在70元-80元/吨。

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对《财经》表示,这是中国政府推进“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也是首份中央层面关于碳市场规划的顶层设计文件,对于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意义重大。

图说: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成交情况。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全国碳市场此前发放配额较宽松,纳入管控的行业增加速度也较慢。《意见》的发布,意味着全国碳市场扩容速度将加快,管控企业数量将增多,配额也将收紧。

《意见》指出,将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及碳排放双控要求,科学设定配额总量,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碳排放强度控制是指控制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例如以发电企业每度电的碳排放量为基准,核算得出全行业的碳排放控制总量,这会随着企业产量的浮动而变化。总量控制意味着设定一个全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再分解到各个企业。具体来说,如果一家企业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在业内较低,在强度控制模式下,该企业应该会有配额盈余,可在碳市场售出配额;但在总量控制模式下,该企业也有可能会出现配额缺口,需要购买配额或者以自愿减排量来抵消碳排放。

《意见》还指出,要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CO2)、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

其他主要的温室气体种类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

有业内人士担心2027年前将这四个行业加入全国碳市场可能会对相关领域造成一定压力。林立身说,监管部门有能力在未来两年内制定合理可行的配额分配方案,而且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一般会比较宽松,企业不会有太大的履约负担。

发电(火电)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钢铁、水泥、铝冶炼从2024年开始纳入全国市场,它们都是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企业压力不大。例如,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2027年以后,才会逐步适度收紧配额。

英国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天工智库中心特聘研究员秦炎对《财经》表示,《意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有利于应对欧盟碳关税等绿色壁垒。

碳市场是碳定价机制的关键环节,是发现碳价、形成碳价的重要工具。《意见》指出,要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

《意见》指出,要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丰富交易产品。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意见》指出,要积极参与联合国巴黎气候协定碳市场机制规则的制定,推动全球向绿色低碳公正转型。加强国际磋商和对话交流。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推动技术、方法、标准、数据国际互认。

秦炎说,国际气候政策专家都非常关注中国的碳定价机制。《意见》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对碳定价机制的重视,和进一步建设该机制的决心。这将继续提高中国在全球碳定价机制的话语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谈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