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语言学 | 积极建设新型人机语用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语用学研究交际中的语言使用,聚焦符号同其阐释者(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如今。随着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机器系统的语言使用能力与生成语言质量快速提升,大量人际互动被人机对话所取代。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当前人机对话中涌现的诸多实际语言使用问题,以满足人类更高的人机互动需求?对此,新型人机语用学或提供一些可能。

01

研究背景

现代语用学起源于1938年莫里斯(Charles W. Morris)提出的符号三分法。自此,一系列经典人际语用学理论问世,包括言语行为、合作、礼貌、面子、关联、顺应论、和谐管理等。语用学者也对含义、预设与给定、言语行为、指示、指称、连贯、语境等核心人际语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此外,语用学家也勤于研究语用与认知、社会文化的关系等宏观语用话题,涉及情感、礼貌、幽默、人际关系、权力、文化、认知、意向性、比喻等,创立了话语语用学、社会语用学、对比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计算语用学、在线语用学、电邮语用学、互联网语用学、神经语用学、多模态语用学等一系列宏观人际语用学分支。

自1980年卡德(Stuard K. Card)首创“人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术语以来,人机对话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技术视角到社会人文转向,再到传播学介入的历程。人机对话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聊天机器人或系统的接受、体验,机器语言能力测评,人机会话障碍,情感体验与表达,人性问题等。人机对话系统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如商品零售、银行业务、酒店旅游、媒体娱乐、医疗保健、教育教学、学术指导、客户服务等领域。

自2002年赛金(Ayse Pinar Saygin)和西塞科里(Ilyas Cicekli)首倡“人机对话的语用学研究”,到2024年全智、陈志伟尝试提出“人机语用学”术语,相关研究主要有:论证对人机对话进行语用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运用合作原则、礼貌、会话分析等理论,初步分析人机对话中一些语用现象;评估大语言模型的语用能力。目前,人机语用学仍处于草创阶段,研究对象尚待具体化、体系化,经典人际语用学的研究范式尚待验证、修正,理论框架还未建立。

在飞速发展背景下,人机对话研究亟待跟上数智时代,经典人际语用学需要正视人机对话这一交际新模式,开展对象、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开拓、完善尚处初创阶段的人机语用学。我们需要在建设人机对话语料库基础上,从经典语用学理论出发,考察真实人机日常对话中的核心和宏观语用现象,比较中外代表性大语言模型,建立人机语用学的理论框架系统,并应用于大众人机对话、业界应用设计、相关部门行业政策监管。

02

建设路径

建设新型人机语用学理论可以采取先实证研究,再进行理论思辨、建构,然后开展应用的路径。在实证研究中,需要使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研究问题,融合语料库、文本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访谈、个案分析、对比、比较、调查、实验、可视化等方法。一是建设人机对话语料库。招募志愿者,采用实验语用学方法,设计自由产生和判断阐释任务,收集志愿者与大语言模型的日常对话语料,辅以访谈,并不断补充其他语料,建设人机对话语料库。二是分析人机语用现象、识别解决语用失误。从经典语用学理论入手,采用话语分析、文本分析与量化方法,考察人机对话中核心和宏观语用现象;识别、分析其中语用失误,提出解释解决方案。三是比较中外代表性大语言模型的语用表现、能力。基于中外代表性大语言模型在核心、宏观语用现象方面的异同,比较它们的语用表现、语用能力,并比较人机与人际日常对话的区别。四是构建新型人机语用学理论。验证经典人际语用学理论、原则是否适用于人机对话,提出修正方案,建立新型人机语用学的理论、原则(合作、礼貌、顺应、关联、和谐管理、情感、幽默、讽刺、语境等),并扩展到多模态人机互动。五是应用大语言模型人机语用学理论。撰写报告论文、开展科学普及,指导大众与大语言模型应用日常对话;向应用设计者建言,协助、参与应用设计;向有关管理部门、行业献策,助力监管、政策制定。

新型人机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机语用现象、语用失误的分析。1.分析核心语用现象。深入分析机器话语中的含义(语用推理)、预设与给定、言语行为、指示、指称、连贯、语境等现象的特点,与人类话语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与互适。2.考察宏观语用话题。细致考察机器话语中表现出的情感、礼貌、幽默、修辞、人机关系、权力关系、认知方式的特点,与人类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与顺应。3.识别解释语用失误。重点关注机器在上述核心、宏观语用现象方面存在的语用失误,揭示原因,设计解决方案;观察人类的反应、机器系统的自我调适,以及二者间的动态互动。

二是中外代表性大语言模型语用表现、能力的比较。1.比较人机与人际对话基础特征:基于人机对话语料库与人类日常对话语料库,系统总结人机与人际对话在会话基础特征上的异同。2.对比代表性大语言模型的核心、宏观语用表现:比较中外代表性大语言模型在上述核心语用现象、宏观语用话题、会话特征方面的不同,联系经典语用学、其他语言学理论、大语言模型机制给予解释。3.考察代表性大语言模型语用能力的不同:基于卡纳勒(Michael Canale)与斯温(Merrill Swain)、塞尔斯-墨西亚(Marianne Celce-Murcia)等的交际能力理论框架,细致刻画中外代表性大语言模型的语用表现、能力、会话特征,比较各自优势与不足。

三是人机语用学理论构建。1.验证经典语用原则适用性。分析机器和人机对话遵守、不遵守经典语用原则(合作、礼貌、顺应、关联、和谐管理、目的原则等)的特点,修正、完善这些原则,建构人机互动的语用原则。2.搭建人机语用学理论框架。综合上述发现,建构人机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包括三部分:核心语用现象的规律、宏观语用话题的规律、人机互动的语用原则。3.扩展人机语用学理论框架。将理论扩展到语言之外模态、日常对话之外场景,尝试建立多模态人机语用学、机制语境等其他场景人机语用框架。

四是人机语用学理论应用。1.解决大众人机对话困难。通过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收集大众在日常人机对话中遇到的问题,如人工智能幻觉、拟人化错觉、提示语低效,设计语用解决方案,开展用户教育。2.协助人机应用设计。收集人机应用设计者的普遍困难、需求,如数据集研制、语境微调、对话优化、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陪伴设计、可及性改善,提出语用解决良方,协助开发用户满意的人机应用。3.献计行业部门管理。收集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的具体需求、困难,如伦理审查、隐私保护、算法去偏,贡献有效语用对策,助力监督管理和政策制定。

建设人机语用学具备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是因应时代需求与国家战略。瞄准大语言模型及人工智能突破发展时代人机互动存在的语言使用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人机互动的热点社会需求,为国家、社会、业界加快利用、加强管理贡献智慧。二是开创人机语用学学科领域。将经典人际语用学拓展到人机互动、语言使用领域,创建新型人机语用学的新原则、新理论。三是助力学科融合、新文科建设。实现语用学、语言学同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交叉,探索知识与数据双轮驱动、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相结合的语言研究第三条道路,推进语言学新文科建设。四是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基于国产先进大语言模型的语用研究建立人机语用学,将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五是科学普及、指导业界、建言监管。推进科学普及,帮助人民群众更好认识、应用、参与人机互动;提出方案,协助业界改进人机系统,更好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帮助相关部门行业制定政策,开展高效监管。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教授)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