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7:33:00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胶片“沙沙”转动,精密齿轮咬合时发出“咔哒咔哒”声,随着“啪”的一声,灯光倏然亮起,胶片上的画面穿越时空而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新兴社区红色老电影收藏馆内,62岁的馆长张俊华熟练操作着一台斑驳的老式放映机,这是他与红色老电影的“光影之约”。
张俊华从小便对红色老电影非常热爱,刚参加工作时,他与一群电影放映员同住在一个大院里,闲暇时,常跟着电影放映队走村串巷,耳濡目染学会了胶片机放映技术。而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胶片放映机被数字放映机所取代。
有一天,张俊华路过露天广场,银幕上正放映《闪闪的红星》,“小小竹排江中游……”熟悉的旋律瞬间唤醒了他的记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些老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一代人的精神烙印。”
那时,他决定:要抢救这些珍贵记忆。从2000年开始,张俊华正式开启了寻找、搜集、收藏红色老电影之路。
从乡间地头到旧货市场,从废弃仓库到电影制片厂,“为了收集更多的红色电影胶片,我四处奔走,哪里有消息我就去哪里。”在张俊华心里,红色老电影早已融入自己的血液,成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了解张俊华的情况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胜利街道共同协调,为他在新兴社区青胜小区选择了一处场地,打造老电影收藏馆。如今,在这个1080平方米的收藏馆内,收藏着涵盖当年北京、上海、八一、长春等电影制片厂生产的3700多部珍贵红色胶片、60多套中外放映设备,以及无数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电影海报和杂志。
张俊华不仅是一位电影收藏家,还是一名公益放映员。
“收藏不是终点,让老电影‘活’起来才有意义!”意识到“老胶片”能够在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正能量上发挥重要作用,张俊华选择义务放映这些红色老电影。
于是,他开始奔走在农村、社区、学校、军队、养老院……这一放,就是24年。夏日蚊虫叮咬,冬日寒风刺骨,他总笑称:“胶片一转,心里就暖了。” 在他看来,尽管当下年轻人多习惯数字屏幕观影,但胶片电影特有的颗粒感以及放映机发出的“哒哒”声,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仪式感,能让红色记忆更深刻。
2024年7月的一场放映中,张俊华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医。住院仅七天,他又偷偷溜回放映现场。“为了放电影不要命了!”儿女又气又疼,他却摆摆手:“答应乡亲们的事,不能黄!”
接近2000场放映、10万观众、1万公里奔波……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眼中重燃的星光:老人们抹着泪重温青春,孩子们瞪大眼睛追问“后来呢”……
电影播放时,张俊华常站在放映机旁,看光束穿透尘埃,将银幕照亮。那一刻,他仿佛仍是三十年前那个追着光影奔跑的少年。
一帧胶片,一段历史;一束光影,一颗初心。“只要身体允许,我就初心不改,会继续收藏红色老电影,坚持为社区群众放映老电影。”作为一名老党员,这是张俊华矢志不渝的志向,也是他一直践行的承诺。
(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编辑 张誉耀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统筹 刘宪伟)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授人以渔30年,她是养殖户心中“最美领路人”
开屏见“好”| 为无名英雄留名,他在战场拍下3000余张“人生影像”
开屏见“好”|放弃高薪返乡,他在县城后厨摘得省级荣誉